中外學者共話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
全球南方現代化論壇第三平行論壇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任冠虹) 11月21日,全球南方現代化論壇平行論壇(三)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金民卿和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執行秘書巴勃羅·沃馬羅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主持開幕式。
金民卿指出,傳統文化是數千年文明積淀形成的精神財富,蘊含著對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基本關系的深刻思考。這些寶貴遺產不僅是人類可以倚重的精神資本,也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定力的歷史底氣。
“真正的現代化不是‘西化’,而是一場基于自身文明基因的創造性重構。”金民卿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重新審視、發掘并激活中華文明的思想寶庫。“這是一場深刻的‘化學反應’,催生了一種嶄新的、有機的文明形態。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內生的、具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現代化。這也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為所有全球南方國家提供的寶貴啟示。”金民卿表示,全球南方走的是多元共生、美美與共的現代化新路,從各自深厚的文明傳統中汲取智慧,以更強的文化自覺和文明自信,共同開創一個既屬于全球南方、也造福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沃馬羅表示,面對當前全球多重挑戰,應通過文明對話、多樣性尊重與技術主權保障,推動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戰略性合作,成為踐行該理念的重要典范。
“全球南方的知識主權無法孤立實現,必須通過深度合作共同構建。”沃馬羅特別肯定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這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訴求高度契合。他表示,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應以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合作為樣板,通過文明互鑒與知識共享,為構建更公正的未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論壇設置三個單元,分別圍繞“傳統文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覺醒”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展開研討。與會學者不僅挖掘了傳統文化作為現代化內驅力的寶貴價值,更系統辨析了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動力與阻力,旨在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基因創造性植入現代生活,從而為全球南方國家開創根植自身文明的現代化新范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余年探索、立足自身現代化實踐形成的理論總結,更是關于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中國智慧結晶。作為中華文明長期發展的重要成果,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現代化的一般性內涵與共同特征,以及中華文明“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懷。這一價值內核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 “共同現代化”——不僅要讓億萬中國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更致力于為世界各國人民參與和享受現代化提供新路徑、新可能。
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艾曼·賽義德·阿卜杜勒瓦哈卜結合埃及實踐經驗指出,全球南方國家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以文化遺產為力量源泉,構建根植本土文明的現代化事業。對全球南方而言,這條現代化道路既重視身份認同,也強調創新突破;既守護文化遺產,也追求發展質量;既立足本土知識,也擁抱全球互聯。阿卜杜勒瓦哈卜表示,唯有讓發展與社會文化認同同頻共振,現代化才能實現可持續與包容性的統一,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可借鑒的實踐范式。
新華社研究院研究員文建從媒體視角解讀了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覺醒之路。他表示,當前國際輿論對全球南方的關注呈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根源在于全球南方國家自身“經濟重、文化輕”的現實處境——相較于經濟的快速崛起,全球南方的文化影響力總體有限,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步、不均衡、不協調等特征。文建進一步剖析,思想殖民是導致這一局面的深層原因。因此,他呼吁,全球南方國家需要通過文化覺醒實現精神獨立,重拾文化自信,徹底擺脫思想殖民的束縛。唯有如此,才能為自身現代化進程掃清思想障礙,真正走出一條契合本國國情、彰顯本土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美術學院研究員法比安·塞瓦略斯·維瓦爾圍繞拉丁美洲黑人及原住民的經驗與知識體系,探討了保護傳統文化在全球南方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全球南方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對原住民等社群傳統文化與知識體系的保護與傳承。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并非對現代性的簡單擁抱或拒絕,而在于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相關積極實踐已在全球南方國家顯現,例如年輕人通過博客與在線平臺重新詮釋和分享傳統文化,國際社會的相關條約也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支撐。“理解并尊重全球范圍內不同的發展理念與世界觀至關重要。”維瓦爾表示,全球南方的現代化路徑應是多元的、包容的,要讓傳統文化成為面向未來的創新源泉。
本次論壇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為主題,來自高端智庫、高等院校等社科研究機構的學者與會研討。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及新華通訊社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