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外國文學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傳統神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中國傳統神話是作為歷史的包袱還是可資借鑒的文化資源?這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要課題。這個課題涉及的范圍很廣,其中有幾個較為基礎性的問題:中國傳統神話能否作為積極的因素被融合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如果可行,它在其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概言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中國傳統神話有無積極價值、有多大的積極價值以及這種積極價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本文嘗試從社會哲學的角度,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更具說服力的解答。
肯定傳統神話的積極價值
從社會哲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目標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秩序和諧,一個是富強。就社會哲學的理論框架而言,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和諧為主要價值目標的,也就是和諧取向的社會哲學。近代以來,富強逐漸取代和諧而成為首要的社會價值目標,也就是富強取向的社會哲學,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致力于實現和諧與富強并重的發展目標,這能夠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神話的當代價值提供一個思路。
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神話視為一種文化構造,這種文化構造反映了中國古代幾千年和諧取向社會的諸多現象和問題,也傳遞著中國古人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探索和對理想社會的想象。神話與社會哲學構成了某種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傳統神話一直或隱或顯地在方方面面對社會給予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支撐。這種影響和支撐雖然不能與主流的儒家文化相提并論,但也絕不是可有可無。《尚書》《詩經》《論語》《禮記》等書中的神話敘事,充滿了對人的德行與社會和諧的向往。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并非極致的物質富足和對強盛的無限追求,而是社會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在這樣的社會基本價值目標下,神話也必然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建構和敘事。
傳統神話在當代是否具有積極的價值?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和諧與富強具有同等地位。因此,為古代秩序取向服務的傳統神話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傳統神話能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來自古代社會的傳統神話,在經過新的詮釋與改造后,能夠作為積極的因素融入社會主義發展建設中。在邁向“十五五”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優秀的中國傳統神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也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發揮自身的價值。
傳統神話的價值凸顯
中國傳統神話在整個中國古代文明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視。不了解中國傳統神話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傳統神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力量,不僅在古代社會,在現代社會也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其蘊含的很多積極價值在經過批判、改造后也必然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些年,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呼聲越發高漲。無論是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于秩序、和諧、公平等都有著高度的訴求,這種訴求不可能不對其文化建設帶來影響。傳統神話是在古代和諧取向社會哲學下的重要文化現象,它在方方面面呼應著和諧的社會發展目標。
對傳統神話的提煉、轉化和利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傳統神話的一些內容是可以直接被利用的。比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中飽含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這些傳統神話經過重新詮釋和完善,就能夠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傳統神話能夠成為溝通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載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植根傳統,而神話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神話是解讀民族文化的密碼,也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
傳統神話與現代文明的許多內容可以實現“曲通”。傳統神話塑造了民族價值、道德品質和行為方式,這些具體的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發生作用的機制是不變的,有些條目也是可以轉化利用的。那些看似與現代社會較為疏遠的神話,只要善于提煉、轉化和利用,其中很多能夠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
傳統神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依然具有積極的價值,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也需要傳統神話的助益,但同時必須正視傳統與現代的差異性、對抗性。傳統神話的積極價值,不能簡單地從來自傳統社會的神話本身來理解,而必須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下,在傳統與現代相輔相成的關系里把握,這也為傳統神話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張力。